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黄土高原锣鼓喧天,非遗传承血脉觉醒
信息来源:榆林文旅 添加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355次

文化交融处,山海奏和鸣;非遗活化时,古今共此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事件,2025全国秧歌展演以“非遗活化”的姿态强势突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的生动注脚,在黄土高原掀起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全民狂欢,实现了从地域民俗到国民级文化IP的跃迁,自开展以来受到全国关注,频上热搜,2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2月12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了榆林秧歌展演活动盛况;“全国秧歌展演”等相关话题先后登上抖音全国热榜、微博全国热搜、今日头条文化榜热榜;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秧歌展演庆新春》视频。

踏歌而行,血脉记忆  

陕北秧歌是流淌在陕北人骨子里的舞蹈,是镌刻在岁月长河中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陕北人民生活与情感的缩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当锣鼓敲响,唢呐吹起,瞬间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匣子,奔放热烈的舞步,质朴细腻的情思,将祖先的故事、土地的深情和生命的激情一一展现。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跟着锣鼓大镲就会扭。对于榆林人来说,秧歌不仅仅是扭出来的,它是榆林人用肢体语言书写的诗篇,是黄土地上绽放的生命之歌,是流淌在榆林人血液里的DNA记忆,可以说扭秧歌是榆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秧歌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离不开传承。它以一种全民参与的形式,成为连接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纽带。一代代榆林人从小耳濡目染,将这一独特的文化基因融入自己的生命深处。可以说,秧歌早已超越了一种舞蹈形式,成为陕北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全民关注,非遗活化  

彩绸飞舞,锣鼓喧天;倾城出动,接踵比肩。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以其盛大的规模和全民参与的热情,再次证明了秧歌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这种“万人空巷”的场面背后,是人们对秧歌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情感。

陕北秧歌以其丰富性、广泛性群众性深刻体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秧歌拜年这一形式将人情味融入节庆活动之中,通过锣鼓喧天、彩绸飞舞,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

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不仅覆盖了广袤的地理空间,更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理念。它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地方文脉的重要载体,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

春节顶流,秧歌“破圈”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秧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其多样的风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各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2025全国秧歌展演以39支队伍、超3000名演员的庞大规模,构建起一场跨越地域与国界的文化对话,榆林古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在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2月1日-12日)的展演中,既有北方秧歌“力透千钧”的阳刚之美,也有南方秧歌“刚柔并济”的婉约风韵,更首次迎来俄罗斯、保加利亚、韩国、泰国等国际团队的异域风情,实现了传统文化从“地方记忆”到“全民共享”的质变

以内容为王,传递正能量,汇聚大流量,彰显时代主旋律。2025全国秧歌展演无疑成为了这个春节的 “顶流”,让榆林成为了流量虹吸地。央视报道,政务新媒体、官方媒体矩阵同频共振,以图文、直播、短视频传播等优质内容输出形式,让这场展演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与此同时,自媒体的广泛参与也为展演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多网红、博主纷纷来到展演现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秧歌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无数网友通过屏幕,感受到了秧歌的热情与活力,纷纷表示被这一传统艺术所折服,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踏上了前往展演地的旅程,亲身感受秧歌的魅力。

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白山黑水到岭南大地,2025全国秧歌展演以磅礴之势绘就了一幅“非遗为魂、万众同欢”的时代画卷,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地域与时空,凝聚起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2025全国秧歌展演虽已落下帷幕,但其激荡起的文化回响却将在时光中久久回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华夏文明的星火在各民族间相互辉映,在古今交融的舞步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