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开校门 欢迎非遗
信息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添加时间:2022-02-14 浏览次数:466次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教授洪拳。 广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体验“合作绣”。 广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广州市海珠区南洲小学自编中医药校本教材。 广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每个周三下午,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的洪拳武术兴趣班里,都能看到学生们扎实的马步,听到虎虎的拳风。这支洪拳队,在近几年的各级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名声赫赫。

      从单线灌输,到学校、社区、家庭、非遗界多方联动、积极参与,竹料二小洪拳班的蓬勃成长,是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初萌到根基稳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州逐步形成类型齐全、形式多样、具可持续性的“非遗进校园”推广体系,点燃了孩子们对非遗的浓厚兴趣。

      日前,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申报的广州市佛山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入选“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这是广州连续第二年“双入选”。

  “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正成为广州各个学校的潮流。

       广州起步领先全国

      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和广府文化发祥地。据统计,目前广州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8名。

      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广州成为全国最早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1998年,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成立醒狮队和广东音乐社团;2002年,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在小班和中班开展学前刺绣活动;同年,番禺区沙湾镇实验小学成立沙坑醒狮、武术、舞龙、舞凤传承研究小组;2003年,番禺区红基学校开始开设“民间灰塑艺术特色德育校本课程”;2004年,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番禺区大龙街沙涌小学、白云区长红小学分别把咸水歌、鳌鱼舞、醒狮加入到教学内容;2005年,天河区珠村小学将乞巧文化节作为每年的重点校园文化项目……

      2015年,根据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调查显示,当时全市约有40所学校开展非遗相关活动,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传承人授课、实地考察、创作实践等。

      虽然早期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相对分散,有些由学校自发组织,有些由市、区非遗保护中心搭桥联络,有些则是传承人自发推广的成果,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探索校园传承模式,推进非遗校本教材和课程研发,助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都起到积极作用。

      形式多样层次多元

      在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就读的蔡晓墨,通过学校开办的龙狮兴趣班,已经学会“执掌龙珠”这个高难度动作。“操纵龙珠需要学的动作很多,但我平时练得用心,所以在一些比赛和表演中都很有信心。”蔡晓墨说。

      据该校老师谢慧玲介绍,学校非常重视把非遗优秀元素融入教育中,仅校内的龙狮兴趣班就有近100名学生报名。“有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舞龙,一直到毕业。”

      不仅是瑶台小学,近年来,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范围形成形式多样、层次多元的校园传播活动。

      例如,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探索寓传统文化于幼儿游戏,海珠区瑞宝小学开设醒狮特色课程,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开设太虚拳课程,广州美术学院开设广绣创新设计课程。

      近期,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全市“非遗进校园”遍及11区,至少有5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多个教学培养阶段,共计开设86000多课时;全市共有130余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遗进校园”实践,占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2/3;共有51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占项目总数的将近一半。

      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在永庆坊非遗街区里开了工作坊。 “周边一带的学校是我们推广古琴艺术的重要目标。”谢东笑说,“不能光让人家参加雅集、茶会,我们也要走到学校里面去传习,让学生们来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也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推广古琴艺术。”

      注重顶层设计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既重视整体框架、大方向的把握,又重视各子系统和微观层面的操作,形成行之有效的“广州模式”。

      今年以来,广州相继出台一些列文件政策,从顶层设计方面推进非遗与学校教育融合。例如,《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提出,鼓励、引导中小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纳入城市扶持专业目录。同时,通过将学校打造成传承基地,以及发展传承示范学校,搭建起遍布全城的非遗传承传播工作支点网络。

      据统计,目前广州共有5所学校入选2012—2014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1所学校入选2015—2017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1所学校入选2018—2020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除此之外,广州还先后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和研讨会,“绣美校园——广绣进校园”等活动,搭建非遗传承人和校园联系的桥梁,通过精准示范为全市“非遗进校园”的一线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范本。

      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层次的“非遗进校园”推进过程中,广州市文广旅局和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更多承担着统筹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持续对“非遗进校园”的当代走向和前沿发展保持高度关注,开展一系列预研预判的课题。

      接下来,广州将着力推动非遗教材、课件的编写和制作,推动非遗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进一步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外延和深层次认知,使学校的非遗活动与当下社会环境、当地民众生活更好地协同,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承广州非遗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树立起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