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馆中青年摄影干部摄影训练营成果展示之七:江辰嘉作品《非遗有传承》
信息来源:浙江群文云 添加时间:2022-01-24 浏览次数:460次

 

 

浙江省文化馆中青年摄影干部摄影训练营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旨在提高全省中青年摄影干部创作能力,为浙江群文摄影发展培养骨干力量,并通过他们推动全省各市县摄影事业的发展。

培训以工作坊小班化教学的方式进行。聘请了资深图片编辑、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女士担任导师。全省各县(市、区)文化馆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专职摄影干部28人参加了培训学习。训练营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集中培训共分三期,每期前后四天时间,历时整整两个月,第一期9月24日在绍兴启动,第二期10月8日在海宁举行,第三期11月21日在杭州举行,分期之间采用线上点评方式,每周一次。

课程内容有导师授课、视觉训练、学员作业陈述、导师启发式点评、互动讨论、图片编辑等。培训因人施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共同探索影像的核心价值、全面深化对摄影的认知,力图使每一位学员能够基本了解和掌握当代摄影创作和呈现的方式方法。并帮助不同学员突破专业瓶颈、拓展创作思维、明晰个人风格和完善职业规划等。

训练营要求每位学员在导师的引导下至少完成1个完成度较高的摄影作品。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最终坚持到最后的12位学员完成了结业作品,近期将分期连载,与读者们共同探索、思考摄影艺术的魅力。

导 师 李 楠 寄 语

 

 

undefined

 

如果说“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一次专业工作坊就是让你与自己的问题狭路相逢。是“正面刚”还是“掉头走”,不仅仅是一次彼时彼地的选择,也在定义着你与摄影长久的关系。

因此,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值得祝贺的!

突破必然从思维的改变开始,而这样的改变,必然经由实践的反复磨炼方能发生。

这次训练营,是我目前带过的工作坊里,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两个月的线上线下教学,学员从最初的28人到最后的12人——这里所呈现的正是他们的作品。不能说完全成熟,但和刚刚进入工作坊时相比,改变是巨大的,且不乏惊喜。这些照片,并非只是构成了他们的专题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一段从挫败、迷茫、怀疑和沮丧中坚持下来的经历永远保存。

所有的方法论都有比较级,但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是唯一的。

这就是工作坊的意义。

我很高兴与他们一起完成了这次体验,也感谢刘智宁兄的邀请。他给我挖了一个相当大的“坑”,好在,他自己也愉快地“入坑”了。他的信任,是一个严格、严肃的工作坊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工作坊的开班仪式上,我说:“要诚实。”

在结业仪式上,我说:“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愿我们始终能以诚实之心,不断迎接摄影之路上的每一个开始!

今日分享:江辰嘉作品《非遗有传承》

 

 

 

江辰嘉,1988年5月出生,浙江嘉善人,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现任职于嘉善县文化馆专职摄影干部,多幅作品在各级摄影比赛中获奖。

作品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华夏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象征,历来是我们重点保护的文化类型。然而,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形式问题,相关的保护工作也面临更大的困难,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状态保存下来,摄影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与手段。作为一名群文摄影工作者,我平时拍摄非遗项目的方式多为记录为主,虽然这也是将非遗项目保存下来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非遗的传承性,便有了拍摄这一组《非遗有传承》系列的动机,在师傅、徒弟人物同框合影的基础上,加上教学、传授等一些动作的刻画,将传承的一面表达出来。

文化事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来看,多是通过表演或者口头的模式进行保存,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针对非物质文化本身的保护,图片、影像、声音等无疑成为保留的重要依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摄影并非单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单的拍摄记录,而是要通过摄影,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作品展示

 

沈王荣,76岁,2013年11月被认定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嘉善宣卷)。上世纪90年代,他对传统宣卷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将传统宣卷以中长篇故事为主改为一次能唱完的短小精悍的形式,还对传统宣卷的“坐唱”改为“立唱”。2009年9月,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沈毓嘉,29岁,沈王荣徒弟,2018年开始跟随沈老先生学习宣卷,因从小爱好戏曲,将戏曲唱段融入宣卷中,与沈老先生一起创作、演出。

 

 

钟杏珠,82岁,2014年12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嘉善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嘉兴剪纸)。从事剪纸活动20余年,钟杏珠的剪纸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比赛及展出活动,其作品《五福迎奥运》现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

李莉,57岁,钟杏珠徒弟,从事剪纸活动12年,创作了许多富有家乡风情的剪纸作品,讴歌美好新生活。

 

 

丁海龙,57岁,工艺美术师,2018年6月被认定为第三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泥塑)。近年创作了以“农耕”形象为主的《人生百态系列》,展现农村老百姓淳朴的真和纯,其作品曾获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十二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工艺美术铜奖等多个奖项。

丁慧煜,32岁,丁海龙之女,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泥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跟随其父亲学习泥塑,努力把非遗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吴连荣,72岁,2014年12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嘉善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竹器编制技艺)。吴连荣从1982年开始学习竹编技艺,直至现在他始终以竹编为生。由于他刻苦学习,竹编水平较高,所编的凉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用品美观大方,质量坚固耐用,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

朱翊轩,7岁,吴连荣学生,在当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对竹编产生浓厚兴趣,空余时间便会去吴老先生处学习竹编技艺。

训练营感言

从9月24日到11月23日,历时2个月时间,参加了此次中青年摄影干部摄影训练营,过程中,经历了从迷茫到懵懂到豁然开朗。在第一次绍兴集中上课、自述、作品点评后,李楠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员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做出了分析,又通过案例,对如何去做一个摄影专题进行详细讲解。第二次海宁集中上课,通过上一次课程的消化思考,有了拍摄方向,从自身的群文摄影工作入手,决定拍摄主题为非遗传承。在拍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的想摆脱以往一贯的以记录为手段的拍摄方式,但是最终出来的效果却忽略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这次上课之后,我陷入了迷茫,李楠老师点出了问题但也把问题的答案留给了我们自己去思考。我们习惯了能从老师那边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自己思考的过程,这对以后我们独立创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带着疑问和思考,我们每周都进行线上作业点评,不断地去完善作品。今天,虽然训练营结业了,但是,我们的专题摄影还在继续。此次训练营,最大的收获不是完成了一件作品,而是学会了在做一个专题摄影时如何去达到这个专题摄影的完成度和深度,这个思考过程是需要我们不断磨练的,通过平时的积累去提升自己,稳步前进。

江辰嘉

训练营花絮

 

绍兴

 

 

 

海宁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