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北京园、晋中园、台湾园、香港园、济南园……这几天走在园博园中,不仅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不同景致,还能看到来自京津冀各地的京剧、评剧、昆曲、曲剧、唐剧、丝弦、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不同戏曲剧种,让观众领略到华北地区戏曲文化的繁荣多样,其中不乏在北京难得一见的国家级非遗剧种。
此次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邀请了北京、天津、河北的23家文艺院团机构参加活动,三地各个剧种的名团名剧名家汇聚在园区,你方唱罢我登场,显得好不热闹。
在四号门大戏台与阳光剧场,京津冀专业院团排演的多部红色题材现代戏与传统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唱响“风华百年颂”与“英雄今古情”。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曲剧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在京院团,演出了京剧《红灯记》《大探二》、昆曲《西厢记》、评剧《花为媒》《金沙江畔》、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曲剧《龙须沟》以及京梆双演《红鬃烈马》等备受欢迎的作品。而天津市评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院、石家庄市京剧团、唐山市评剧院、衡水市评剧团、保定河北梆子一团等京外院团,则给观众带来评剧《相期吾少年》《刘胡兰》、河北梆子《歌唱祖国》《宝莲灯》以及京剧《挂云山》等精彩剧目,在园博园以戏会友。
喜欢老味道的戏迷们此次则将目光聚焦在晋中园古色古香的老戏楼,活动期间,晋中园搭起“非遗老戏台”,上演国家级非遗剧种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以及唐山特有的唐剧等在北京并不多见的剧种,与北京院团的表演交错呈现。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1日,他们带来精心选取的9段折子戏。《空印盒》《小宴》《调寇》《铡太师》《白水滩》等属于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文王访贤》将三板唱腔与剧情完美结合,《小二姐做梦》一人分饰六个角色非常罕见,《赶女婿》堪称丝弦老生戏典范,《大唐魏徵》则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新编剧。石家庄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表示,第一次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大家感觉非常好,“晋中园古色古香的戏台和国家级非遗石家庄丝弦非常契合,北京的文化氛围很好,观众素质高,园子虽然不大但每次观众都很多,有些观众没有座位就站着看满全场,演出结束还不肯走,找俺们了解石家庄丝弦。”可惜的是,这次演出时间太紧,刘如夺没有时间细心逛逛戏曲文化周,他希望下次还能来,能多看看其他同行的演出。
10月3日,园博园里下着雨,对于露天演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可是让保定市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没想到的是,现场依然有很多观众,还有一些年轻观众是专门赶来看他们演出的。这让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在北京演出过的老调剧团的演职人员心里热乎乎的。
“保定有宝,老调不老”。保定老调是河北省第二大剧种,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很久没有在北京演出过,这次进京大家就想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精挑细选了《潘杨讼》与《忠烈千秋》两部经典之作中的重要场次。“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戏曲文化周的活动,本来还担心观众没听过保定老调会冷场,没想到每次演出到高潮时,观众都会适时叫好,让大家很受鼓舞,唱起来更有劲儿了。”刘金萍说,他们带来的都是大戏,晋中园的舞台虽然有点小,但是观众的热情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舞台,“戏曲文化周的邀请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几场演出,更是一次推广保定老调的机会。我们第一场演出还没结束的时候,就有河北老乡来到后台,邀请我们疫情结束后去他的家乡演出。”让刘金萍遗憾的是,此次没有时间跟北京同行有更多的交流,“希望下次还能再参加戏曲文化周,把保定老调的完整大戏带给北京观众,让更多的人认识保定老调。”
“戏曲文化周就是一个戏曲大观园,让我们这些戏曲爱好者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最过瘾的节日。”一位已经连续多年在戏曲文化周赶场的年轻戏迷说,希望明年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