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传承非遗黄羊钱鞭 舞出时代新韵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添加时间:2022-03-09 浏览次数:445次

手握两端绑着红绿彩穗的塑料胶管,双脚跟着鼓点变换着十字步,眼神灵活地配合着身体的扭动……2月4日,记者走进宁夏中卫市中宁县黄羊古村落,数十名村民伴着轻快的旋律、身着盛装舞起了黄羊钱鞭,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古村也在节日里显得欢快祥和。站在队伍正前方领舞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羊钱鞭传承人刘自寿。他一边吹着口哨控制着节奏,一边不时地纠正其他人不规范的动作。

黄羊钱鞭是流传于黄羊村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黄羊钱鞭已演变为一种自娱自乐、强健体魄、美化生活、沟通情感、增强凝聚力的大众化民俗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刘自寿介绍,传统的黄羊钱鞭是长约80厘米、直径约为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两头的杆茎上刻有空槽,槽中各穿一对铜钱,两端杆头再分别扎上红、绿色的麻缨,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两色的环纹。表演者多穿比较喜庆的红、黄、粉色绸缎宽松服装,女性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性头饰则用纯白的长方形毛巾。

他告诉中新网记者,关于钱鞭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主要是通过祖辈口口相传至今。据说这是起源于明朝游牧民族的一种牧羊舞,最早的形式是把铜钱拴在羊鞭的两端,舞鞭时能产生清脆的响声,后来这种形式也就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仪式“被流传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鞭”作为放牧工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钱鞭舞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乐喜庆的风格一直在黄羊村一带广受欢迎,百姓也因此将其称为黄羊钱鞭。

目前黄羊村钱鞭队有200多人,最大的60岁,最小的7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黄羊钱鞭在传承中有创新,如今的黄羊钱鞭融合了秧歌、腰鼓和广场舞的动作,套路从十几种到现在的100多种,陆地上有四方格、万紫千红、剪梅花等,舞台上有摇滚钱鞭、金鞭飞舞等。在黄羊村,几乎每个人都会舞一舞钱鞭。

据刘自寿透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黄羊完全小学就开始开设钱鞭课程,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打钱鞭,许多村民关于钱鞭的最初记忆都来自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宁县将“黄羊钱鞭”确立为中宁县第三中学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挖掘和整理历史资料编写了校本教材《钱鞭情韵》,其中包括历史渊源、道具、服饰、音乐风格、武打动作等系统内容。至今,已有近万名学生带着“黄羊钱鞭”文化走出校园,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

此外,中宁县还借助黄羊古落文旅开发项目,打造黄羊钱鞭传承基地,让更多人走进黄羊古落,了解钱鞭文化。

非遗宝藏,代代相传,依赖于“人”的传承而实现“活”的显现。中宁县传承下来这样一种鲜活的非遗文化黄羊钱鞭,它以生动明快的节拍、活泼喜乐的跃动、欢腾热闹的氛围,展现着古老的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刘自寿说,村内有黄羊钱鞭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黄羊古村落注入了特有的文化元素,加上现代元素的融入,黄羊古村一定会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