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向孩子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苗族刺绣及苗族芦笙舞,这也是当地小学首次将民族文化纳入课堂教学。
玉溪市市级非遗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家林今年55岁,已经吹了大半辈子的芦笙,他十分赞同将芦笙舞纳入小学教学,对教学也格外上心。“我主要给学生们介绍苗族的芦笙文化,好教他们唱、跳、吹。学生非常高兴,也很爱学,我有信心把他们教好。”杨家林说。
芦笙舞是苗族的一项传统舞蹈,于2017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民族文化课堂开设前,学生们只能通过节假日地方的一些活动,或通过家人讲述了解芦笙舞文化和技艺。
经过多方努力,芦笙舞在2021年正式进入通红甸小学的学生课堂。通红甸小学采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将民族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三至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并开展简单的实操训练;五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实操训练为主,学习并掌握这些基本的民族技艺。
同样被纳入民族文化课教学的还有苗族刺绣,在通红甸山羊母小学,云南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永英也被邀请来给学生们教授苗绣技法。她主要是教学生们平针、梭针、套花针、飘针等针法和绣法。“我很认同这种方式,我要把我们苗族刺绣技艺传承下去。”罗永英说。
开课半年以来,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苗绣针法和简单的图案,每周两次的“民族文化课”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课堂。
为巩固教学成果,学校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孩子们展示刺绣作品、集体表演芦笙舞。山羊母小学校长浦恩奇说:“通过课堂教学把民族文化传给学生,让它们代代相传下去,受到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