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 |跨越历史的“指尖”艺术,传承陕北“守”艺人的灵气与才华
信息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22-09-05 浏览次数:412次

指尖非遗

巧思在心间弥漫,智慧在指尖跳动。悠悠历史长河孕育着无数人类的珍宝,中华文明的殿堂里,非遗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凝结着匠人的灵气与才华。

 揭开传统文化的“面纱”,探索指尖上的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聆听非遗背后的故事,感受榆林民俗风情,体味“品类之盛”的非遗文化。
                                                                       惟妙惟肖的剪纸

 

榆林剪纸是陕西榆林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享誉中外的陕北剪纸的精华,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千百年来,榆林剪纸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

 

榆林剪纸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养,有神州南北东西八面来风的熏陶而淳厚隽永,古朴生动,多姿多彩。它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写意豪放和南方剪纸工巧细致、写实秀美的特点,又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交相融的特色。

妙手天成的泥塑

提起泥塑,许多人不知道这是一门民间艺术,只知道是塑神像的。泥塑可谓是泥土中“生长”出的艺术。泥塑主要原料取自于黄土,题材主要来源于陕北农村生活本身。黄土无色、无味、无污染。万物皆在土中生长,黄土养育了万物,也成就了民俗文化艺术的殿堂。

 

  塑造陕北的泥塑,创作时既有丰富的劳动生活经历又有巧夺天工的泥塑技艺,民俗泥塑尤其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刻画细腻饱满、自然朴实,不失劳动人民的传统本色,深受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喜爱。

巧夺天工的银器

 

  

中国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人间,装扮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于汉唐时期进入鼎盛,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金银器上,形成了深厚的民间首饰文化。

 

 一块平整的银片,经过银匠的设计,用圆头、平头、月牙头、空心头、尖头等各种小钢钎及其它工具,在上面雕錾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整体看大方淳朴,细节又不失精雕细琢,每一件巧夺天工的银器,都是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学精进之上。

 

结实耐用的柳编

  “一道圪墚两道沟,家家户户都结柳。”柳制品不仅外形可塑性强,而且取材广泛结实耐用。结柳的手艺,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一点不过,行家里手结柳,每次下手轻重均匀,结出来的柳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承重力分布匀称,柳器结实耐用,一个笸箩可以用三代。

 结柳手艺和时代需求融合,迎合现代人追求绿色环保、自然无污染的新风尚,设计出了更多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的新柳器。一套纯柳编的茶几凳子,嫩白柔和的颜色如同新生儿的肌肤,让人忍不住抚触,凳子软悠悠的触感,坐上去让人如同置身田园。柳编篮子,更像是一个打开田园密码的钥匙,让人更惬意的融入周边的自然。

活灵活现的刺绣

      
据《尚书》记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周代帝王以十二章花纹为其礼服,皆以画或绣的方法做成。刺绣在中国古代遍地开花,四大名绣最具代表,在陕北的巧婆姨手中,各种精美的绣品也是层出不穷,而且别具地方特色。

     一块布,一根线,经过巧手打造后便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陕北的民间刺绣,不管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很有地方特色,带着陕北黄土高原的独特印记,蕴含着一代代陕北手艺人的勤劳和智慧。

贴合神韵的彩绘

 

 

彩绘,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在彩绘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一环是着色,有句老话说“三分底子七分色”,足以说明色彩在彩绘里的重要性。说到色彩,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油漆工艺。油漆彩绘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记载,“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陕北匠艺丹青,是流行于陕北的绘画性装饰艺术,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等。榆林老街上的六楼骑街是榆林的文化标志,六座楼上的彩绘色彩艳丽、惟妙惟肖,古香古色。走入榆林各地的庙宇,寺庙内的雕塑及檐廊彩绘,手艺人琢磨山水鸟兽一笔一划的走势,小心翼翼调配恰如其分的颜色。

石雕

从人类艺术起源就开始的石雕历史,可以说是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能够称之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璀璨文化珍宝。陕北石雕是陕西北部地区特色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其写意的造型,流畅的线条自成一体,在中国石雕艺术中占有独特位置。

    陕北石雕造型对称,做工精细,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秉承中华传统美学,将传统演绎到顶峰,达到写实和写意结合的效果融入现代艺术思考与手法,用自己的心血赋予顽石新的生命。绥德石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享有不同凡响的地位。四十里铺石雕群是绥德石雕的典型代表,也是绥德石雕艺术最精彩、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引以为傲的绥德千狮桥,精美独特的绥德第一牌楼,响亮的“石雕之乡”凝聚着传统文化,展现着纯正的民族特色。

小巧精美的面花


     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因各地地理位置与民俗的差异而称谓各异。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面花在造型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

 

     陕北面花主要题材是人们赋予生命寓意和象征的动植物,这些题材广泛地运用在民间的面花、年画、刺绣、剪纸上,民间美术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陕北人民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面花形象上,淳朴的民俗工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国韵展现风采,非遗传承文化。在榆林来一场文化之旅吧,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这些经历千百年的非遗文化,在时代长河中历久弥新,代代相传。